top of page

Guide導讀

~一起深入讀~

Updated: Mar 26


ree

【專文導讀】

看似單純卻不簡單的幼兒繪本──游珮芸(本書譯者、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)


幼兒繪本的故事要清晰、單純,圖像具美感、易辨識,同時圖文說故事的方式要有趣,最後還要多少隱含教育意義。所以,一本看似簡單的幼兒繪本,其實是經過創作者千錘百鍊,去蕪存菁,才能呈現輕巧且具匠心的文圖共舞,一切剛剛好。

 

《你是我的媽媽蛋嗎?》就是一本一切都到位的優秀幼兒繪本。創作者米勒賈‧普拉格曼(Milja Praagman)是荷蘭人,這本繪本一出版便獲得了廣泛好評,售出多國版權,並且在荷蘭兒童讀書週的圖書館員和教師評選中名列前茅。

ree

繪本講述一顆蛋從巢穴滾出,去尋找媽媽的冒險歷程。書中的主角,一顆天真且有點心急的蛋,帶著好奇的眼神和蹼狀的小腳,開始他的尋母之旅。一路上,他遇到了各種動物,試圖找到自己的媽媽。每翻一頁,跨頁上就會出現不同動物,有時是單一的動物,有時是動物母子的畫面。在親子共讀時,可以讓孩子順便認識動物。

 

《你是我的媽媽蛋嗎?》故事的最後,劇情大翻轉。在寶寶蛋遇到危機,來到故事高潮時,出門來找回寶寶蛋的不是「媽媽」,而是「爸爸」!這讓我想起在歐洲旅行時,常常看到爸爸推著嬰兒車在公園遛小孩,或是用嬰兒背帶把小孩抱懷裡逛街的情景。繪本中,當寶寶蛋問爸爸:「爸爸也能孵蛋嗎?」,爸爸回答:「爸爸什麼都能做。」不愧是「親職平權」的現代繪本!

 

這本繪本除了故事有趣,視覺表現也十分突出。普拉格曼的插畫風格簡潔而獨特,她巧妙地利用了顏色和構圖來表達故事的情感。插圖中的色彩鮮明而富有層次感,特別是主角蛋的白色,與背景的綠色、藍色、棕黃、粉橘等顏色形成強烈對比,讓蛋的形象更為突出。而且,如果讀者仔細欣賞這些底色,也會發現,這些顏色的變化,其實帶有時間與地點的暗示。


ree

繪本是翻頁的藝術。在幼小的孩子眼裡,繪本的翻譯機制就像是一個有魔法的機關,每翻一頁,就有新的畫面出現,連帶搭配新的語言(故事進展)。這些畫面與聽聞的語句,形成了聽(看)故事的節奏。《你是我的媽媽蛋嗎?》運用幼兒喜歡的重複劇情的模式,上一個跨頁與下一個跨頁,有部分重複,讓孩子能掌握劇情,但又有變化,讓孩子對劇情保持新鮮感,還想看下去,想知道結果。親子共讀幾次後,可以請小孩扮演寶寶蛋(說台詞),共讀的大人扮演出現的動物,一定可以玩得不亦樂乎。




 
 
 
  • Writer: 水滴文化
    水滴文化
  • Jan 16
  • 4 min read

Updated: Feb 24


ree

▍導讀

黑夜也有燦爛的一面

海狗房東∣本書譯者.作家


《小黑暗》是荷蘭創作者瑪麗特.寇可的首部繪本作品,她將「黑暗」擬人化,以韻律流暢的文字述說「黑暗」的祕密心事。黑暗竟然怕黑,每天夜幕即將降下的時刻,只能縮在被窩裡瑟瑟發抖。


「黑暗」理應是比「黑夜」更大的概念,因為唯有日光退場、黑暗漸漸浮現,黑夜才得以成立,或者,不比較大小和高下,不去論先有黑暗還是先有黑夜,這兩者在本質上大致是一體。順著這個思路去想,故事主角「黑暗」拒斥「黑夜」,是否也能解讀為「對自我價值的否定」呢?這是這本書讓人不禁深思之處。


多數繪本仍是以兒童為主要讀者,因此,怕黑的孩子不在少數,以此為主題的繪本自然也不少,讀者可以這麼看《小黑暗》,但也能從上述的「自我否定與肯定」的角度來讀。若從這個角度理解、感受,那麼,書中好些句子也變得熠熠生輝,意義非凡,例如:「黑夜也有燦爛的一面」、「有些事物之所以美好,是因為有黑暗」。


床邊故事,劈啪作響的營火,滿月,流星,新年的煙火……滿天星光,道晚安的親吻。以上這些,各位不妨試著朗讀出來,並閉上眼睛聽,腦中浮現的畫面必定很美吧。光明雖然能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但黑暗卻也能讓我們清楚看見、深刻感受更多不同的美。


書中黑暗的造型如《神隱少女》裡黑溜溜的煤灰精靈,他瞪著又大又圓的雙眼,自始至終都是如此,直到最後一頁入睡,眼簾才因倦意垂下。圓凸的大眼,原本看起來是不安、焦慮、驚恐,但隨著他的探索,感受到「黑夜也有燦爛的一面」、自己的內在也有光明,那一雙圓凸的大眼,乍看並無不同,沒有像定格動畫那樣骨碌碌轉動起來,但讀者一路看著,應會感受到他眼神中流露的已是驚奇、讚嘆、沉醉。讀完這本書,可再次翻看,只看圖、只聚焦在黑暗的大眼,這個轉變非常有意思,是繪本圖像敘事才能提供給讀者的妙趣。


《小黑暗》還有一項繪本少有的特色,全書的圖既非手繪也不是電繪,而是作者巧手製作物件、搭建布置場景,最後再打光、拍照而成。場景中除了有手作的物件,也加入許多自然之物:樹枝、花草、苔癬、石頭、水晶等等,每一頁都細緻得令人驚嘆。作者在個人網頁上,也有放上她製作繪本的影片,我隔著電腦螢幕都能感受到她無比享受整個過程,相信那道心流,也會穿越物理的限制、時空的隔閡,直達觀看者的心中。


瑪麗特.寇可的第二本繪本《小紙團》,依然是高度手工製作,但因主角是「紙張之軀」,全書布景和所有物件都是以紙製成,和《小黑暗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質地。帶著玩心完成的作品,並不只是隨意玩玩,這樣的用心,為讀者創造更豐富的閱讀經驗,也讓人更加期待作者未來還會玩出什麼樣精彩的新作。


//

▍作者的話

我「拍」出一本黑漆漆的繪本!

文字/本書作者瑪麗特.寇可(Marit Kok)


透過《小黑暗》,我想帶大家走進「黑暗」的世界,認識一個與眾不同的角色——黑暗。


黑暗的發現自我之旅

故事中的「黑暗」,從未真正感到自在,因為他總認為自己帶給人們的只有恐懼和不安,甚至因此感到羞愧。他羨慕光明的美麗與力量,渴望像光明一樣受到大家喜愛。然而,在這場即將開始的夜晚冒險中,黑暗展開了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;在一個神祕角色的引導下,他將慢慢發現始終被自己忽略的美好一面。


勇敢踏入未知,接受真實的自己

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戰勝恐懼、找到自我價值,並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。有時候,我們必須勇敢地踏入未知,才能找到回家的路。在充滿光的生活中,我們總是尋求光帶來的安全感,很少關注黑暗能為我們提供什麼。黑暗象徵著未知的世界,通過面對未知以及我們的恐懼與情感,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情感的根源,進而認識自己是誰。


像電影一樣真實生動

跟《小紙團》一樣,《小黑暗》裡的所有圖像,都是我手工製作、然後加以拍攝的。但是有別於《小紙團》全部使用紙的素材,《小黑暗》則是使用木材、泡沫、冰棒棍、森林裡的樹枝、乾花、黏土等等五花八門的材料,再運用各種光源營造氛圍,構築出黑暗的世界,就像在拍電影一樣。這種創作方式讓我非常入迷,因為每件物品都是獨一無二的,讓故事看起來更加真實生動,希望也能讓閱讀這本繪本的你更能沉浸其中。


最後,我想分享一個書中隱藏的小彩蛋:你發現了嗎?在書的最後一頁,所有星球都有自己的名字:棉花糖星球、黃色布丁星球、漢堡軟糖星球和巧克力星球!都是我喜歡的小零嘴。

 
 
 

© 2018 by Les Gouttes Press. 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