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者的話】
珍惜我們與候鳥共存的島嶼
文字:林大利(本書作者,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、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)
鳥有翅膀,可以一走了之。
鳥類吸引人的地方,或許就在於牠的捉摸不定。一會兒在身邊活動,看似伸手可觸、垂手可得;一下子卻又振翅高飛,變得遙不可及、消失天際。可能也因為如此,我們總是嚮往能自由飛行的鳥類,想去哪裡,就去哪裡。
在科學上,飛行確實也讓鳥類成為一群獨特的生物。不然,按照演化和親緣分類的規矩,鳥類應該屬於「爬行類」,和蛇龜鱷蜥成為一家人。
同時,飛行也讓鳥類成為一群非常重要的指標生物。如果生活環境劣化、食物資源不足、缺乏繁殖場域,鳥類大可頭也不回的另覓新天地,甚至不辭辛勞的週期性長距離往返,也在所不惜,最後成為了年復一年遷徙的候鳥。
在北半球溫帶地區,尤其苔原和針葉林,夏天是天堂,冬天是冰天雪地。夏天的溫帶地球,生產力不會輸給熱帶雨林,滋養了眾多鳥類和大型哺乳動物。但是,到了冬天,氣溫驟降、食物有限,樂園變成荒漠,候鳥只好展開長途旅行。
2019年,我啟程到澳洲昆士蘭大學進修,意外加入了澳洲的遷徙水鳥研究團隊。我們關注整個東亞-澳大拉西亞遷徙線上,候鳥的生存威脅。因為這裡有太多候鳥遇到生存危機,我們所在的台灣也不例外。不妨試著想想看,如果連鳥類這樣移動能力非凡的生物都活不下去,那會是何等嚴重的光景?表示這整個大環境,幾乎沒有鳥類的落腳之處,只能一隻又一隻消失。而且,鳥類活不下去的環境,會是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嗎?我不是很有把握。
這幾年,我們陸續展開國際合作,有時北上日本,有時南下澳洲,偶而前往印度。不知不覺中,越是關注這些候鳥,我也越來越像候鳥一樣,定期往返台灣和遷徙線各處。台灣尤其重要,因為這裡是許多候鳥重要的休息站兼交流道。如果我們可以照顧好台灣的野鳥棲地,那對許多候鳥來說,是一大福音。能有優良的休息站提供食物和休息的場所,有便利的交流道轉換路線,是旅人最大的福氣,對候鳥當然也不例外了。
藉由南來北往台灣的候鳥,我希望讓大家看見各種候鳥為生存啟程,同時也接受旅途中的挑戰。喜歡上牠們,也能更加珍惜我們與他們共存的島嶼。
【繪者的話】
一償宿願
文字:陳裕旻(本書繪者)
聖經裡有一段記載,提到候鳥會依季節變化而定期遷徒,是在《舊約》(耶勒米亞書)第八章第七節:「天空的鸛鳥會知道自己的時令,斑鳩、燕子和雁鳥都固守自己的歸期時令。」
我的大學畢業專題製作就是「台灣候鳥」的賞鳥地圖指南,甚至還因此有了個「鳥旻」的外號。從那時開始,我就對神祕莫測的旅客――候鳥,有著滿滿的好奇心。之後在馬祖北竿島服兵役的兩年期間,我每天都仰望天際,看著無數候鳥盤旋來回,有東方鵟、赤腹鷹、燕隼、紅隼、蒼燕鷗、玄燕鷗……等等,當時我忍不住心想,如果能變成候鳥就好了,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翱翔在天空了!
想要畫候鳥繪本的這個想法,一直深藏在心裡,但苦無機會實現。很幸運的在多年之後終於出現了曙光,在水滴文化的安排下,與鳥類專家林大利老師合作《愛旅行的候鳥》繪本。由衷感謝林大利老師的協助與指點,不只讓我長知識,也才能順利完成「有專業認證」的候鳥繪圖。雖然畫這本繪本的過程非常漫長,但是很開心有生之年有機會完成它,一償多年宿願。
Comments